福建用户提问:5G牌照发放,产业加快布局,通信设备企业的投资机会在哪里?
四川用户提问: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云计算企业如何准确把握行业投资机会?
河南用户提问:节能环保资金缺乏,企业承受能力有限,电力企业如何突破瓶颈?
2025年,具身智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标志着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进入新阶段。具身智能已成为我国培育未来产业的重要方向以及全球科技竞合的“关键领域”。具身智能市场蕴含巨大潜力,预计2025年将成为人形机器人的量产元年,而2026年可能迎来具身智能商业化
2025年,具身智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标志着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进入新阶段。具身智能已成为我国培育未来产业的重要方向以及全球科技竞合的“关键领域”。具身智能市场蕴含巨大潜力,预计2025年将成为人形机器人的量产元年,而2026年可能迎来具身智能商业化应用的爆发。具身智能产品将在智能制造、智能家居、智慧医疗、智能服务等多个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下一个浪潮。
具身智能(Embodied Intelligence)是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学交叉的前沿领域,强调智能体通过身体与环境的动态交互实现自主学习和进化,其核心在于将感知、行动与认知深度融合。具身智能通过智能体与环境的交互获取信息、理解问题、做出决策并实现行动,从而产生智能行为和适应性。具身智能作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的深度融合,近年来在中国迎来爆发式增长。其核心在于通过物理实体与环境的实时交互实现自主感知、决策和行动,突破传统离身AI的局限。
具身智能技术近年来取得了显著进展。2025年,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推出的全球首个通用具身智能平台“慧思开物”填补了具身智能领域在通用软件系统方面的空白。该平台由AI大模型驱动的“大脑”和数据驱动的“小脑”构成,首次实现单个软件系统在机械臂、人形机器人等不同构型上的兼容,标志着具身智能技术迈向新高度。此外,深圳市优必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首次将群脑网络用于机器人执行整条生产线的工业级任务,结合“慧思开物”的能力,实现了大批机器人的集体操作。
具身智能技术正在逐步应用于多个领域,包括物流搬运、工业制造、健康养老等,推动产业加速迈向人机共生的未来。此外,具身智能技术还在不断优化算法、提高硬件性能,采用加密技术、数据脱敏等手段保护用户数据安全和隐私,并制定伦理和道德准则以加强监管和评估。
具身智能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演进方向,正逐步突破传统认知框架,通过感知、决策与行动的闭环交互,重塑人机协同的边界与产业应用范式。这一技术范式不仅推动智能体从“离身”计算向“具身”交互跃迁,更在制造、医疗、服务等核心产业场景中催生颠覆性创新机遇。
具身智能的核心技术包括环境感知(多模态传感器融合)、决策算法(强化学习与大模型)及运动控制(伺服系统优化)。2024年,中国在柔性执行器、仿生材料等领域取得突破,推动机器人动态平衡能力提升30%以上。政策方面,《北京具身智能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等地方性文件明确2025年产业链企业超50家的目标,形成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产业集群。
工业领域:协作机器人渗透率提升至18%,在3C电子、汽车制造中替代高危作业,单台效率较传统机械臂提高2-3倍。
消费端爆发:扫地机器人年出货量突破3000万台,教育娱乐机器人增速超60%,人形机器人如优必选Walker X实现商业化预售。
特种领域:消防救援机器人在四川、山西等地完成百次实战测试,医疗手术机器人完成超万例微创手术。
国际巨头(特斯拉Optimus、波士顿动力)占据技术制高点,国内企业通过差异化路径突围:优必选聚焦B端服务场景,宇树科技深耕四足机器人,华为依托昇腾芯片构建生态壁垒。上游核心部件国产化率提升至45%,减速器、控制器依赖进口的局面逐步改善。
据中研产业研究院《2025-2030年中国具身智能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投资前景预测研究报告》分析:
当前,具身智能行业面临“技术理想”与“商业现实”的双重挑战。一方面,通用大模型赋能机器人实现跨场景迁移学习,特斯拉Dojo超算将训练成本降低70%;另一方面,消费者对价格敏感度高,扫地机器人3000元以上机型占比不足15%。行业需在技术投入与盈利模式间寻找平衡点:
技术路径:分层推进,优先落地垂直场景(如仓储分拣),积累数据反哺通用能力。
成本控制:通过规模化生产(年产10万台人形机器人)降低伺服电机成本至200美元/台。
生态构建:开放API接口,吸引第三方开发者贡献场景化应用,如医疗康复、养老陪护等长尾需求。政策与资本的协同效应显现,2024年行业融资额超200亿元,政府引导基金占比达35%,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孵化土壤。
技术瓶颈:复杂环境下的长尾问题(如非结构化路面识别)仍依赖人工干预,决策延迟超200ms。
伦理风险:人形机器人拟人化引发隐私争议,2024年深圳出台《智能机器人伦理审查办法》。
市场教育:B端客户对ROI测算存在疑虑,C端消费者认知度不足(仅38%了解人形机器人功能)。
技术融合:具身智能与AIGC结合,生成个性化服务流程(如教育机器人动态调整教学内容)。
场景深化:养老陪护机器人渗透率从5%提升至15%,需突破情感交互与长期健康管理能力。
全球化布局:东南亚、中东市场对工业机器人需求旺盛,国产企业通过本地化服务抢占份额。
中国具身智能行业正处于从技术验证到规模商用的关键转折点。政策红利、产业链成熟度提升、消费市场扩容三大驱动力形成共振,预计2025年将进入爆发期。然而,行业仍需解决核心技术自主化、场景落地效率、伦理规范等深层次问题。未来,具身智能将呈现三大趋势:
技术普惠化:通过模块化设计降低开发门槛,中小企业可快速部署定制化解决方案。
生态平台化:华为、小米等企业构建“硬件+算法+场景”生态,开发者数量或突破百万级。
价值深化:从工具属性向伙伴属性进化,机器人在医疗、教育领域创造情感价值,重构人机协作模式。
在这一进程中,中国凭借完整的供应链体系、庞大的市场需求及政策支持,有望在全球竞争中占据先机。但需警惕技术泡沫与同质化竞争,通过标准制定、跨界合作等方式,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具身智能不仅是技术的革命,更是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重构,其终极目标是实现“机器与人共生”的智能社会。
Bsports必一体育
想要了解更多具身智能行业详情分析,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研究报告《2025-2030年中国具身智能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投资前景预测研究报告》。
3000+细分行业研究报告500+专家研究员决策智囊库1000000+行业数据洞察市场365+全球热点每日决策内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