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20S和歼35A会同时入役吗 中国双五代机震撼登场!美媒聚焦中国战机,称歼-20S与歼-35A同时入役,F-35优势不再。珠海金湾机场上空,一架深灰色战机以60度大仰角刺向云端。发动机尾喷口连续膨胀的气体在背压环境下压缩形成9个明亮的马赫环,如同空中燃起的一串火焰项链。地面观众屏息凝神,注视着中国空军歼-35A在航展上的全球首秀。这一刻定格在2024年11月12日,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全球第二个同时装备两款第五代隐身战机的国家。
仅仅八个月后,美国军事分析机构通过卫星图像发现新变化:河北某空军基地出现双座型歼-20S战机群,机身已喷涂标准空军灰涂装。几乎同时,央视报道中“意外”掠过的一架绿色涂装歼-35,被西方解读为量产型已进入交付阶段。这两款代表着中国航空工业巅峰的战机,正式宣告进入作战序列。
在第十五届珠海航展上,歼-35A的飞行表演颠覆了国际观察家的认知。这款中型隐身多用途战机以连续高G机动展示其非凡性能——空重13.5吨却携带8.5吨燃油,作战半径达1350公里,超越美国F-35C的指标。更令军事专家侧目的是其头部集成的1000个X波段氮化镓T/R模块,发射功率高达20-30KW。配合数字阵列雷达技术,波束控制精度达到新高度。航空工业沈阳所首席专家王永庆用四个字概括其优势:“多快好省”——装备规模大、研发速度快、作战性能好、技术复用率高。
在跨音速领域,歼-35A展现出惊人实力:0.5马赫时升阻比达16,1.2马赫时仍保持在4以上。配备的WS-19发动机使其在1.1万米高空实现1.6马赫超巡,未来增推型配合矢量喷口还将进一步强化超音速机动能力。隐身性能上,军事评估指出歼-35A的雷达反射截面(RCS)已低于F-22与F-35。其气动外形、复合材料与吸波涂层的综合应用,使其在雷达、红外、光学多频谱隐身性能上位列世界现役战机之首。
必一运动sport网页版登录
当美国空军还在用F-16C测试单座战机操控无人机时,中国空军已迈出决定性一步——双座型歼-20S的服役照片在2025年初引发西方震动。为容纳后座飞行员,该机型前机身重新设计,鼻锥扩大以安装新型氮化镓有源相控阵雷达,控制舵面边缘采用深色吸波涂层强化隐身性能。歼-20S的核心突破在于后座设计的无人机指挥中枢功能。后座飞行员专职控制“忠诚僚机”无人机群,实现有人机-无人机协同作战体系。这一设计解决了单座战机在复杂空战中无法兼顾自身操作与无人机指挥的难题。
美国《战区》网站分析指出,歼-20S实质上是一种“战斗型预警机”。它将传统预警机的指挥功能融入隐身战机平台,实现“望远镜”和“指挥所”前移。其雷达、电子、火控系统升级后,可在前线直接指挥多架战机编队作战,突破大型预警机机动性差、易受攻击的局限。这一创新让美国陷入尴尬境地:F-22生产线已拆除,无法改装双座型;F-35则受困于现有订单压力,无力开发专用双座验证机。歼-20S的服役标志着中国在有人-无人协同作战领域实现从概念到装备的跨越。
国外防务分析机构发现,中国正探索更激进的战术组合——歼-20S与歼-35A的隐身混编部队。这种配置在美军中仅存在于第53测试联队,且因数据链兼容问题难以实战化。F-22使用的IFDL数据链与F-35的MADL链互不兼容,需通过第三方平台中转,严重制约作战效能。而中国双机协同具备原生兼容优势。歼-35在设计之初就纳入C4ISR体系架构,通过类似美军TTNT或LINK16的高速数据链,实现与歼-20S的战场信息实时共享。一架战机探测目标,另一架实施攻击的“A射B导”模式,在异构平台间无缝衔接。
必一运动sport网页版登录
这种协同延伸至跨军兵种作战。正如2016年美军F-35B引导陆基宙斯盾发射导弹的验证,歼-35A同样能指挥防空系统拦截目标,将任务领域从制空拓展到反导领域。双机配合时,歼-20S可专注于指挥控制与电子压制,歼-35A则发挥其8吨载弹量优势实施火力打击,形成完整杀伤链。
歼-35A的发动机配置终结了长期争议。航展亮相的三架原型机分别搭载不同国产发动机——1号机使用涡扇-13E,2号机和3号机则装备涡扇-21或涡扇-19。沈阳所专家明确表示:“歼-35A自始至终不存在心脏病问题”。在机载武器方面,歼-35A的机腹弹舱可携带6枚特制PL-15X空空导弹。这些导弹采用折叠尾舵与窄弹翼设计降低阻力,双脉冲发动机二次点火技术增强末段机动性,射程与杀伤力超越现役主流中距弹。
更值得关注的是其无人机协同体系。歼-35A可与歼-20通用的FH-97A无人僚机联动。当有人机保持电磁静默时,无人机前出侦察;攻击阶段则提供掩护与目标指示,形成分布式杀伤网络。这种战术大幅提升体系生存率——即便敌方发现无人机群,也难以定位后方隐身有人机。
当美国空军还在艰难调试F-35的软件系统时,沈飞首席专家王永庆早已为歼-35写下注脚:“先敌发现、先敌杀伤、抢占先机”。2025年盛夏,河北某基地的歼-20S后座飞行员在模拟对抗中同时操控三架无人机,雷达屏幕上闪烁的光点构成动态杀伤网络——这套系统需要的不仅是先进硬件,更是作战思维的彻底革新。两款战机的入役不仅填补装备空白,更重塑亚太空中力量平衡。它们共用数据链构建的作战云网络,使西太平洋上空首次出现能与美军体系抗衡的空中作战体系。当歼-35A的阴影掠过航母甲板,歼-20S的传感器融合海量战场数据时,现代空战的游戏规则已被永久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