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由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指导,江苏省苏商发展促进会、飞书、英特尔共同主办的“2025 AI赋能苏商高质量发展大会”在苏州成功举办。
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党组成员池宇,苏州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毛伟出席大会并讲话。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陈学东,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国际人工智能联合会理事会主席、南京大学副校长周志华,南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黄一新发表重磅演讲。
此外,昆山沪光汽车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成三荣,抖音集团江苏公司执行总裁余建军,飞书首席战略官史志隽,江苏省苏商发展促进会常务副会长俞文勤,以及400多位苏商领军企业家、AI技术先锋、顶级专家齐聚苏州,一起围绕“AI重构实业 苏商智驭未来”主题,剖析AI发展的前沿趋势,拆解企业的AI场景落地,共同吹响苏商AI战略集结号。
当前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将驱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与动力变革。江苏作为全国制造业第一大省,正以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为主攻方向,全面推动“人工智能+”行动。
江苏省工信厅副厅长、党组成员池宇在致辞中指出,2024年全省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已突破4000亿元,12个案例入选国家级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典型案例,位居全国前列。他肯定了苏商会在推动从“苏商”到“数商”升级过程中所做的工作,希望苏商会和飞书联合发起的“苏商一齐飞”AI赋能计划能够切实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江苏制造企业中的规模化应用,为江苏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注入全新动能。
苏州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毛伟表示,苏州作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先导区,目前集聚了2100家相关企业,力争到2027年全市人工智能产业突破3000亿,培育垂类大模型超过300个。苏州将充分发挥工业场景优势,加速AI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打造全球领先的“智造之城”,欢迎更多苏商深耕苏州、共赢未来。
纲举目张,行胜于言。为了推动工业互联网与“1650”重点产业链紧密协同,加快人工智能技术在工业场景及企业发展中的深度应用,苏商会联合飞书重磅发布了“2025苏商AI赋能计划”及“苏商一齐飞”IP,围绕“1650“产业体系,通过“陪跑咨询-场景赋能-生态共建-惠企政策”等赋能组合拳,推动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人工智能技术日新月异,如何有效地将技术落地,赋能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是当前众多企业面临的核心课题。大会上,分享嘉宾凭借专业的技术性与前瞻的洞察力,深度剖析AI技术与产业的发展前景,同时结合自身企业发展实践,为苏商AI实践提供战略指引与落地路径,推动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
国内人形机器人领域头部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陈学东发表了题为《人形机器人技术及产业化挑战》的主旨演讲,系统梳理了人形机器人的核心技术进展、应用场景以及当前产业化的关键挑战。他表示,人形机器人是无可置疑的未来发展方问。只要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利用AI技术,我们一定可以走出中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领先位置。
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国际人工智能联合会理事会主席、南京大学副校长周志华在演讲中强调,抓住AI发展机遇需聚焦三大核心路径:第一,强化基础研究与自主算法突破。要正视当前核心技术领域的短板,避免过度依赖外部技术框架,要以原始创新筑牢AI发展根基;第二,构建高质量数据生态体系。数据质量与合规性是制约产业落地的关键瓶颈,需建立跨领域协作机制,打通产学研用数据壁垒;第三,推动AI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要以制造业智能化升级为突破口,通过产教协同培育复合型人才,解决企业“不会用、不敢用”的实践困境。
南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黄一新介绍了南钢十多年来在数字化方面的探索与实践,他表示,不确定性不是最大的风险,沿用过去的逻辑做今天的事情才是最大的风险,在数字时代,企业亟需在认知逻辑、战略逻辑、管理逻辑深度调整与变革。他指出,AI技术在中国制造领域刚起步,不要认为现在上车来不及,而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场景,搭建科学的技术体系。
人工智能的能量,只有在与产业实际结合、在具体场景中落地才能充分释放。如何将宏伟蓝图落实到千行百业具体的业务场景中,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大会现场,不仅有独角兽企业创始人、大厂技术大牛、领军企业负责人分享AI在企业场景落地中的实战经验,还有知名投资机构合伙人从投资人视角拆解AI赋能千行百业,为与会嘉宾描绘企业AI战略作战图。
“当前企业面临的核心问题已从‘要不要上AI’转向‘谁能帮我把AI真落地’。”飞书首席战略官史志隽在《务实的AI:让AI真能用、真落地》主题演讲中表示,作为服务江苏众多头部企业的协同办公平台,飞书见证了苏商在AI应用方面的创新实践。面对AI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历史机遇,飞书将与江苏企业携手探索AI落地新路径,通过技术创新和服务升级助力苏商数智化转型。
沪光股份作为汽车线束领域的隐形冠军始终走在创新前线,前不久刚成功落地了人形机器人项目首套样线。昆山沪光汽车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成三荣以上市公司1号位的视角,分享了AI如何在高端制造领域驱动质量、效率和管理的提升。他强调,企业要有快速的反应机制和创新应用,只有AI在市场广泛应用,企业才能处于不败之地,促进基业长青。
延锋集团作为全球汽车零部件巨头,其数字化和智能化布局处于行业前列。延锋集团it助理副总裁丁炜在会上倡导企业要去流程再造和AI赋能。他认为,无技术不业务,企业要用AI工具变革作业模式,通过数据价值挖掘来实现企业的制造敏捷化。
英特尔行业技术负责人陈治文从芯片底层技术视角,阐述了算力创新如何为AI应用提供核心支撑。他指出,当前AI应用需要突破云端依赖,通过PC本地化算力实现实时数据处理与隐私保护。
必一运动官网
上海仙工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叶杨笙展示了机器人控制系统的突破性进展。他以工厂自动化案例说明,传统机器人仅执行预设任务,而AGI系统可应对非标场景,结合组织大脑的预测性调度,实现制造全链条响应速度提升30%以上,推动柔性制造落地。
毅达资本合伙人周喆从资本视角剖析AI投资逻辑,他认为,当前各界需要关注技术商业化与行业适配性,还要警惕“伪需求”的项目。他强调了非对称监管风险,建议企业要构建“技术-场景-政策”三重验证模型,优先投资具备清晰盈利路径及合规框架的团队。
万帮数字能源高级副总裁王迪以星星充电AI驱动的新能源三网融合发展的实践阐释“三网融合”的具体情况。他特别指出,AI需解决资源错配痛点,通过价格机制与电网协同,推动新能源从“单点设施”升级为“系统生态”。
南京天创电子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爽聚焦工业安全领域,提出AI机器人需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防护”,通过多传感器融合预判设备故障,在能源、化工场景中替代人工高危操作,同时构建安全知识库,实时分析操作合规性。他强调安全并非成本而是效益,但需攻克复杂环境适应性难题。这些来自产业链各环节的实践案例,生动展现了AI技术如何在不同场景落地生根,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可复制的经验路径。
从生成式人工智能到当前火热的智能体人工智能,AI技术正深刻重塑企业的运营模式、组织结构与竞争格局,成为引领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力量,企业如何把握AI技术孕育的新机会以及带来的新挑战?
在“AI Ready・超级对话” 环节,苏商会常务副会长俞文勤与来自上市公司、国家级重点小巨人的5位嘉宾共话AI,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深入探讨“AI浪潮下,制造业的定力与韧力”,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深度思考。
常州光洋轴承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树华表示,AI会改变商业的范式或本质。以投资人的心态来看,当前的AI技术与2000年左右的互联网境遇非常相似,在ToC端存在泡沫,但在ToB端又被低估,一旦其中相关技术得到突破,人工智能将迎来可长达15年左右的爆发期。
东南电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秦健聪认为,传统制造业应该积极拥抱趋势,利用AI技术向智造服务业转型,从低端的价格内卷转向生产效率、产品价值和场景应用的升级,从而实现企业价值的重塑。
江阴通利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邓虓作为新材料领域代表,认为AI技术的应用将改变供应和购买的市场关系,及时精确的数据极大地优化了供应两端的协同性,为整个产业链上下游的对接带来爆发力。
讨论AI技术是否会代替人类话题时,吉凯恩粉末冶金集团亚太区总裁孙立宇表示,AI 技术应该成为人类的工作伙伴,而不是替代人类,这也需要人类在生产力上发挥更大的创造力,与技术一起进步,共同构建更良好的企业生态。
荣耀终端股份有限公司AI产品专家李向东从产品的研发角度,解读了AI操作系统如何重塑用户体验。他表示AI技术的变革为众行业带来更多的机会,不仅能提高效率,拓展能力边界,还能帮助挖掘客户的真实需求。虽然短期看来,现有商业模式可能会受到AI的冲击而发生变化,但相信人类的创造力是无限的,我们会很好地找到跟AI合作的方式。这场大会展现了江苏制造企业在AI时代的多元发展路径:既坚守实业根基,又积极拥抱变革;既保持战略定力,又展现创新韧性。正如俞文勤在超级对话结尾的总结:“真正的智造强者,永远能在变革中找到自己的节奏。”未来,苏商会将持续推动AI和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助力苏商抢占全球竞争智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