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经济的崛起,本质上是政策驱动的结果。自 2021 年《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首次将其纳入国家战略以来,政策体系持续完善。2023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低空经济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2024 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打造 “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具体要求。这一系列顶层设计为低空经济发展奠定了基调。
在地方层面,政策落地速度显著加快。截至 2025 年,全国已有近 30 个省份将低空经济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北京、上海等 15 个城市与企业共建低空经济生态圈,计划到 2025 年推出上百个示范项目。湖南、海南、安徽等地率先实现 120 米以下 W 空域全境开放,飞行审批流程大幅简化,为无人机物流、空中交通等场景提供了制度保障。此外,地方产业基金的设立(如苏州计划到 2026 年产业规模达 600 亿元)和低空经济示范区的建设(如深圳、合肥等地),形成了 “中央统筹 + 地方创新” 的发展格局。
低空经济的市场潜力正在快速释放。2023 年我国低空经济规模突破 5059.5 亿元,增速达 33.8%,预计 2025 年将达 1.5 万亿元,2035 年有望达 3.5 万亿元。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传统与新兴市场的双重驱动:
传统市场:通用航空与无人机在工农业领域的应用持续深化。农业植保无人机渗透率已超 60%,农药使用效率提升 90%;电力巡检无人机覆盖全国 80% 的县域,运维成本降低 50%。2023 年农林植保、电力巡检等传统通航作业贡献了低空经济 40% 的市场份额。
新兴市场:低空经济正在向应急救援、城市管理、文旅消费等领域渗透。医疗救护无人机可将危重病人转运时间缩短至 30 分钟以内,无人机配送在山区、海岛等场景实现 “最后一公里” 突破。文旅领域,低空观光项目已普及至 4A 级以上景区,2024 年《中国低空文旅产业发展白皮书》显示,相关市场规模同比增长 65%。
必一运动
全球市场格局中,中国占据重要地位。NASA 预测,到 2030 年全球低空经济规模将达 9 万亿美元,中国及亚太地区占 55%,其中中国占比 77%。这一优势源于中国在无人机制造(全球市场份额超 70%)、5G 通信(300 多个城市启动 5G-A 部署)等领域的技术积累。
必一运动
技术创新是低空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我国在无人机、5G-A、氢动力等领域的突破,正在重塑产业生态:
无人机技术:自主导航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多传感器融合(GPS、IMU、激光雷达)与深度学习算法的结合,使无人机在复杂环境中实现厘米级定位与动态避障。例如,中国移动在浙江舟山部署的 5G-A 通感一体基站,通过大张角天线与 AI 算法,实现了百公里级跨海航线的实时监控与路径优化。
通信与空管:5G-A 技术为低空经济提供 “数字底座”。浙江舟山至上海的 100 公里跨海航线G-A 网络实现了无人机高度、位置、轨迹的精准感知,使海鲜运输时间从传统海运的 12 小时缩短至 1 小时。同时,北斗网格码与低空伏羲图 iWhereSky1.0 的应用,构建了全国统一的低空立体交通管理系统,为飞行安全提供了技术保障。
能源与材料:氢动力无人机成为新方向。氢航科技研发的 “氢旋 4 号” 无人机,在 - 20℃低温环境下续航超 3 小时,完成了电网巡检、海上监测等任务。其氢燃料电池电堆已通过 CNAS 认证,适航认证工作正在推进。此外,复合材料的应用使无人机重量降低 40%,载荷提升 30%。
空域管理:军地民协同效率不足,飞行审批周期较长。湖南、海南等地试点 “一站式” 空域申请平台,但全国性空管体系尚未形成。
基础设施:通用机场数量不足(全国仅 449 个),垂直起降场(Vertiport)建设滞后。深圳、合肥等示范区计划到 2025 年建成超 5000 个起降场,推动 “低空交通网” 成型。
适航认证: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等新型航空器的适航标准尚未完善。亿航、小鹏汇天等企业通过 “试点认证” 模式,在深圳、广州开通 “空中出租车” 示范线,票价逐步逼近高端网约车水平。
安全与监管:无人机 “黑飞” 问题频发。雷达、频谱、光电融合的监管技术正在推广,如南京鼓楼区搭建的低空应急中心,通过 AI 识别与反制设备实现全域监控。
产业生态重构:跨界融合加速,车企(吉利、广汽)、互联网巨头(腾讯、字节)通过投资或自研切入 eVTOL 领域。供应链本土化进程加快,电机、电控等核心部件国产化率突破 80%,成本较 2023 年下降 30%-40%。
应用场景深化:城市空中交通(UAM)进入常态化运营,重点城市群将形成 15 分钟低空交通圈,与高铁、高速公路互补。农业、物流等领域的无人机应用将从 “替代人力” 转向 “数据驱动”,例如通过卫星遥感与无人机巡检结合,实现农田精准施肥。
国际竞争加剧:中国在无人机制造、5G-A 通信等领域的技术输出,推动 “中国方案” 成为全球标准。中匈(无锡)低空经济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的成立,以及中国低空经济国际合作联盟覆盖百国的分会网络建设,标志着中国正从 “跟随者” 向 “引领者” 转变。
低空经济的发展,不仅是技术创新的胜利,更是经济结构转型的缩影。当无人机在城市上空穿梭,当 eVTOL 成为新的通勤方式,当氢能动力突破续航瓶颈,我们正在见证一场由低空经济引领的产业革命。这场革命将重塑生产生活方式,为经济增长注入新质生产力,最终构建起 “天空地一体化” 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在政策、市场、技术的三重驱动下,低空经济的未来,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