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是在2024年3月3日,印度《欧亚时报》放出惊人之语,声称美国最新研制的B-21隐身轰炸机可以轻松突破中国的防空系统,来去自如。紧接着,美国《1945》网站在7月29日的报道中更是言之凿凿,宣称B-21能够悄无声息地潜入中国领空。到了2025年9月17日,福克斯新闻更是火上浇油,敦促美国加快B-21的量产步伐,理由直指中国日益增长的威胁。这一连串报道,仿佛把中国描绘成了一个毫无还手之力的靶场。
但事实果真如此吗?细想之下,这些报道似曾相识,让人不禁想起历次军备竞赛中惯用的宣传手法。
B-21的热度始于2023年11月10日的首飞。当时美国加州帕姆代尔工厂发布了一张神秘照片:在聚光灯下,一架轮廓模糊的飞机若隐若现。虽然美国空军表现低调,但行动却很诚实——短短不到两年后的2025年9月11日,第二架B-21就已经从帕姆代尔飞往爱德华兹空军基地进行测试。据透露,首批五架正在紧锣密鼓地组装,计划2026年交付部队,最终目标是装备100余架,为此国会还额外追加了45亿美元预算。
外媒对B-21的性能极尽渲染之能事:雷达反射截面仅0.01平方米、航程高达9000公里、可携带AGM-158导弹从关岛直击中国腹地。更声称其维护成本低廉,还能与无人机协同作战,实现情报共享。福克斯新闻更是危言耸听,称现有的19架B-2远远不够,必须让B-21尽快成为美国空军的主力。
值得注意的是,每当台海或南海局势紧张,B-21就会被搬出来大做文章,这显然是在对中国进行心理施压。美国空军在大力宣传B-21的开放式架构和升级能力的同时,实际上是在下一盘更大的棋——通过制造代差假象来强化战略优势。
然而,B-21并非如宣传中那般所向无敌。纵观军事发展史,从古罗马军团对抗帕提亚骑兵,到二战时期雷达与隐身技术的博弈,军备竞赛从来都是此消彼长的过程。B-21就像是新型的复合弓,而中国的防空系统则如同不断进化的重装军团。
美国在B-21项目上确实进展神速,但也暗藏隐忧。此前F-35项目就曾因赶工导致问题频出、成本失控。B-21目前每架造价高达7亿美元,2025年上半年就已超支4770万美元。虽然美国空军希望B-21尽快担纲主力,但老旧的B-52仍要继续服役数年。时间越紧迫,技术风险就越大。美媒大肆吹嘘B-21的突防能力,却刻意回避了体系协同的难题——隐身轰炸机需要空中加油机、无人机编队和实时情报网络的支持,否则所谓的突防只是纸上谈兵。
反观中国,防空体系建设稳扎稳打。2024年珠海航展上,电科14所展出的YLC-8E和YLC-2E雷达开创了反隐身技术新篇章。YLC-8E机动性强,特别适合山地部署;YLC-2E更是全球首款非米波反隐身雷达,采用高精度S波段和第三代半导体技术,两台雷达即可组网探测。配合JY-27米波雷达、歼-20战机、空警-500预警机和天基侦察系统,中国已经构建起立体的防空网络。2025年4月的雷达博览会上,升级版YLC-8E再次亮相,其二维相控阵扫描技术可精准锁定低空目标。出口型号SLC-7和YLC-2E的热销,更是证明了这些技术的成熟度。
外媒所谓中国防不住的论调显然有失偏颇。据2025年5月澎湃新闻报道,中国的反隐身体系日臻完善,能量反隐身技术正在取代传统米波设备。就连美国《国家安全杂志》也不得不承认,B-21在中国多传感器融合体系面前将受到限制。这场猫鼠游戏永无止境,隐身技术升级的同时,反隐身技术也在不断进步。
在生产部署方面,美国看似高歌猛进,实则暗藏隐忧。诺斯罗普公司工厂加班加点,国会不断追加预算,传统基金会甚至呼吁将产量翻倍。但B-21高昂的造价、复杂的软件系统以及尚未明确的部署时间表,都让实际威慑力大打折扣。只要体系磨合不到位,所谓的突破能力就十分有限。
Bsports必一体育
中国的应对策略则显得更有章法。2025年8月,疑似轰-20隐身轰炸机的视频在YouTube曝光,这款耗资百亿美元的项目预计2030年服役。同年5月,有报道称新型J-36三发战斗机可能成为B-21的克星。这种体系化的升级策略——雷达迭代、导弹升级、AI赋能——展现了中国稳扎稳打的军事发展思路。
这场博弈就像古罗马军团与马其顿方阵的较量,胜负关键在于应变与创新。隐身技术再先进,也难以长期保持优势。随着YLC-2E雷达的热销,中国的防空网络只会越来越严密。未来随着AI和量子传感技术的应用,这场攻防较量必将进入新阶段。
面对外媒的炒作,我们不必过度紧张。现代空战是体系与创新的较量,不是单一装备的比拼。就像古代重装步兵与轻骑兵的对抗,每一次技术进步都会引发相应的反制措施。所谓B-21自由进出中国的说法,不过是夸大其词的宣传噱头。中国的反隐身技术和防空体系建设,已经让技术碾压的论调不攻自破。
Bsports必一体育
军事技术发展永无止境,没有永远的赢家。只有持续创新、完善体系,才能真正守护自己的领空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