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的是:2025具身智能报告:感知系统多传感融合构建具身智能信息端口
在科技快速迭代的当下,人形机器人正从产业早期逐步向规模化应用迈进。作为有望深刻变革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重要领域,人形机器人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便集中在感知系统——这个被视为机器人“感官中枢”的关键子系统,通过视觉、力觉、触觉等多传感融合,为人形机器人搭建起与外界交互的信息端口,其成本占比约15%,在机器人整体架构中地位举足轻重。
视觉是人形机器人获取环境信息的主要“窗口”,其中3D视觉技术更是核心所在,负责对周围环境进行实时三维建模。目前3D视觉的技术路线呈现多元化,双目/多目视觉基于视差原理获取物体几何信息,结构光技术通过投射主动结构信息并结合三角测量实现三维重建,ToF(飞行时间)技术则利用信号传播时间差计算距离。此外,激光雷达凭借可直接测量深度信息、对软件处理能力要求较低的优势,成为众多人形机器人厂商的选择,不过行业领导者特斯拉仍坚持纯视觉解决方案,展现出不同企业对技术路线的差异化判断。
从市场发展来看,国内3D视觉领域增长潜力显著。据GGII数据,2016-2028年中国3D视觉市场规模预计将从1.15亿元增长至79.98亿元,期间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42.4%,远超机器视觉整体19.4%的增速。在产业格局上,海外巨头如苹果、英特尔、索尼等凭借先发优势占据一定市场份额,而国内企业也在加速突破,其中奥比中光构建了涵盖结构光、iToF、双目视觉等技术的完整3D视觉体系,在消费级和工业级应用中均展现出较强竞争力,成为国内该领域的稀缺标的。
Bsports必一体育
Bsports必一体育
力觉感知则是人形机器人完成精细动作的“核心助力”,主要依赖力传感与惯性传感的协同作用。力传感器中,六维力传感器堪称“精度王者”,能同时感知三维力和三维力矩信息,是实现手部力控、脚部力控等精细操作的关键,不过其技术门槛极高,需攻克结构设计、标定系统、解耦与补偿算法等难题,还要应对温度漂移、交叉干扰等复杂问题。当前应变片式六维力传感器是市场主流,硅应变片在稳定性、信噪比等方面表现优于金属应变片,且随着工艺改进,成本优势逐步显现。
惯性传感(IMU)则承担着维持机器人躯体平衡与导航定位的重要职责。MEMS(微机电系统)技术打造的IMU因体积小、质量轻的特点,成为人形机器人惯导的最佳选择,能实时测量角速度和加速度,助力机器人在行走、转弯、跳跃等动作中保持稳定,还可与其他传感器融合提升定位精度。全球MEMS惯性传感器市场呈稳定增长态势,2018-2027年出货量预计从27.40亿颗增至49.42亿颗,市场规模从27.78亿美元增至47.74亿美元。尽管海外厂商如博世、ST、TDK等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但国内企业如芯动联科已实现突破,其MEMS惯性传感器核心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潜力。
触觉感知是赋予机器人类人交互能力的“关键一环”,而电子皮肤作为仿生柔性触觉传感系统,更是这一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目前人形机器人触觉传感主要应用于灵巧手,用于感知物体材质、纹理、接触力等信息,在视觉受限场景下可替代视觉完成环境交互。从技术演进来看,触觉传感正从单一维度测量向多模态感知升级,多模态电子皮肤能同时检测压力、温度、摩擦力等多种信号,更接近人类皮肤功能,但仍需突破多功能材料、器件结构、信号解耦等技术难题。
随着人形机器人逐步落地,电子皮肤市场将迎来快速增长。全球电子皮肤市场规模预计2024年达109亿美元,2030年增至371亿美元,国内人形机器人电子皮肤市场规模2024年预计4.6亿元,2030年将达90.5亿元。当前海外企业如Novasentis、Tekscan、JDL等处于技术领先地位,国内企业如汉威科技、福莱新材、申昊科技等也在积极布局,虽在产品可靠性、一致性等方面与海外存在一定差距,但已开始向机器人整机厂提供样品并推进合作,技术追赶步伐不断加快。
值得关注的是,人形机器人感知系统的发展还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近年来,国务院、工信部、发改委等部门先后出台多项政策,聚焦人形机器人专用传感器,鼓励突破视、听、力等高精度传感关键技术,推动三维视觉传感器、六维力传感器、MEMS传感器等产品研发与应用,为行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从市场前景来看,人形机器人行业增长势头迅猛。据GGII测算,202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销量预计约2.6万台,2030年将达60.6万台,期间年均复合增长率约87.6%;国内市场2025年销量预计0.9万台,2030年将达27.1万台,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99.4%。随着机器人规模化应用,3D视觉、六维力传感、MEMS IMU、电子皮肤等核心感知部件的需求将持续释放,推动整个感知系统产业链快速发展,为智能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带来全新变革,开启人机智能交互的全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