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新算法层出不穷。但真正悄悄迈过产业化临界点的,却是过去常被忽视的无人配送车。
今年,不仅邮政、顺丰、三通一达等物流巨头集体加速落地,无人配送公司密集拿到几十亿融资,德赛西威、佑驾创新、文远知行等上市公司更是火速下场。一个原本被认为“边缘化、技术陈旧”的方向,突然成了资本、新贵和上市公司争抢的新战场。
为什么无人配送车突然火了?这股热潮的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它能否真正跑通商业模式、撑起一个新市场?今天我们来聊一下,在“无人配送车爆火”的表象之下,行业竞争的底层逻辑,以及不同玩家的优劣势。
从年初开始,九识智能、白犀牛、新石器三家公司,陆续开始拿到大额投资,其中白犀牛拿了近5亿人民币,新石器拿了10亿,九识智能拿了接近3亿美金(下图为九识的无人车)。
自2015年底国内开始自动驾驶创业浪潮以来,无人配送公司一直都是边缘玩家,不管是融资、估值,还是行业关注度,都远不及L4无人出租车公司、无人卡车公司,甚至是后来做L2高阶辅助驾驶的方案公司。
这一次三家公司总计30多亿的融资规模,背后还这么多投资机构以及顺丰等产业资本的加持,可以说是低速无人配送车公司终于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
9月15日,港股上市的自动驾驶公司,MINIEYE佑驾创新宣布入局无人配送领域,推出“小竹无人车”品牌,发布了一大一小两款车规级无人配送车。
小的叫做T5(如下图),容量是5.5立方,最大载重1吨,最大续航180公里,服务于快递城配、商超零售、生鲜配送等细分场景。
必一运动官网
大的叫做T8,容量是8.5立方,最大载重1.7吨,最大续航240公里,可应用于城配与工业物流,并可深入矿区与港口等更场景。
两台车的智驾系统一样,采用了多传感器融合方案,传感器包括3个速腾聚创的激光雷达和11个摄像头,计算芯片是两颗地平线M,并且还用了投资方四维图新的P-BOX高精定位系统。
A股上市公司德赛西威也发布了低速无人配送车品牌“川行致远”,推出了S6飞翼款、S6侧拉门款两款产品。L4级无人出租车起家的文远知行,则在更早的2月份,推出了Robovan W5。除此之外,
Momenta被曝称已经组建了低速无人配送车团队,随时准备下场抢占市场。优必选旗下智慧物流公司优奇,也在一旁摩拳擦掌,希望以自己的工厂室内AGV业务为基础,推出无人配送车,扩大业务范围…热闹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一个是行业早期,跟着国家的指挥棒跟风投资,比如这两年的机器人行业。但无人配送车都搞了
10年了,显然不是这个逻辑。第二个逻辑是某项技术实现了重大突破,具备了重塑行业格局的力量,这个时候资方就会开始加大筹码,培育下一代龙头企业。
“质变”。乘用车领域聚集了全球最领先的人才,虽然新的技术名词不断涌现,但是还迟迟卡在
L2级别,城市NOA还只是凑合能用的阶段。低速无人车相比乘用车来说,技术要落后
2~3代,使用的还是“高精地图+传感器后融合+规则决策”的第一代技术,不存在“质变”的情况。这次爆发背后的原因,
必一运动官网
是先行者们在过去几年里,用日拱一卒的“笨办法”——通过不断的增加、优化手写的规则,让低速无人配送车在全国越来越多的固定路线里,跑的越来越好了。目前最便宜的无人配送车,车卖
2万,然后软件使用服务费最低是1800元/月。3年使用周期的线万元左右。相比目前“
人工司机+面包车”的配送模式,车比面包车便宜,自动驾驶司机也比人工司机工资便宜,所以对快递行业的吸引力不断增大,接下来会有一个明显的加速商用的过程。最明显的信号在9
月3日,中国邮政速递物流公司发布无人配送车租赁招标,计划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引入无人车。下图为中国邮政采用的九识的无人配送车。此次标的涵盖小型、中型和大型无人车三类,车厢容积从
立方米到12立方米不等,还包括自动装卸车型和加强版中型车型,单车月租最高限价在2080至3199元之间。项目总规模超过7000台,覆盖江苏、浙江、广东、四川、云南、陕西、新疆、北京、上海、天津等二十多个省份和直辖市。而1
月8日召开的2025年全国邮政工作会议上,官方公布的数字是,2024年全国快递行业应用的无人车总计是近千辆,也就是数百台。邮政一家就要实现了十倍的增长,其它大企业和中小快递公司加盟商,有可能也增加数倍的部署量。所以2025
年下半年~2026年,全国可能会有几万台的规模。相比2024年,会增长了几十倍。三、成本结构:毛利可观,净利悬念
老年代步车”的底盘,成本要更低一些。但是随着竞争的激烈,以及监管逐渐明确,无人配送车要上公开道路,所以其使用的硬件最低也要看齐最廉价的汽车车型——也就是纯电面包车。成本结构是这样,一台搭载40
度电池,5立方容积的纯电面包车,BOM成本在3.5万左右。如果加上好看的工业设计,要再贵1万元。然后是自动驾驶的硬件,主要是摄像头+
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组合导航+控制器,总价格因为配置略有区别,差不多1~1.5万左右。所以5
立方的整车,硬件总成本在4.5~5万元左右。如果容积更大,电池更大的车,总硬件成本更高,但普通常见车型,预计其成本在5
整车售价十一二万,软件终身免费使用,毛利是就是售价和成本的差值。下图为新石器X6。第二种是硬件低价,软件按月收费,比如九识智能,最便宜的车型
,裸车卖1.98万,自动驾驶服务费每个月1800元,5年总成本是12.78万。用户用的越久,九识的毛利就越多。按着前面的计算,常见车型5
年后每年能卖出去10万台车,就有几十亿的毛利。如果10年后年销能到100万台车,就是数百亿。毛利水平看似不错,但运营成本能否控制得住,则决定
高精地图+传感器后融合+规则决策”的第一代自动驾驶技术,需要较多的人工辅助。部分公司在逐步引入BEV/OCC等第二代技术,但是端到端、VLA等三代和四代技术还没有。想让无人车在某个城市的某条路线跑起来,就得先去扫描高精地图,然后让车试运营一段,不断的去找容易出现问题的场景,然后通过增加,修改规则,从而让无人车能够在这条路线比较顺畅的跑起来。
另外,厂家还得组建远程安全员团队,监控车辆状态,并在车辆处理不了的时候远程遥控帮忙脱困。还需要购买保险,处理实际的交通事故。在一些没有无人车法规的城市,还得帮忙对接政府,提交材料,搞定路权。
多个城市已经给了路权(全国县和以上的城市2000+),后续政策肯定会加速发展,路权不会是一个问题。另外需要注意,技术进步会带来运营成本的持续下降。比如某家公司的技术如果更好,1
个远程安全员可以服务更多车辆,或者如果率先进入无图时代,扫高精地图的成本会下降…这也是企业之间竞争的一个关键因素。四、多方混战:快递巨头或是最后赢家
这次行业迎来高光时刻后,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玩家入场。目前整体分成六路人马,也让这个赛道在刚起步就拥挤起来,甚至
有点红海的感觉了。第一路是创业公司。代表玩家是新石器、九识智能和白犀牛。创业公司拿钱多,名声大,发展策略灵活。尤其是前两者,在全国落地的车辆较多,正在比拼第一名的头衔。
第二路是京东、美团和(阿里)菜鸟三巨头。他们在这个领域研发了多年。巨头资源多,并且有自家的快递
/配送业务可落地,整体是不慌不忙搞研发。但是它们自己有快递业务,无人配送车想要推广到三通一达和极兔那边,有挑战。第三路是自动驾驶科技新贵
美股上市的文远知行和港股上市的佑驾创新。前者是L4自动驾驶行业老牌企业,拿到过多轮融资,背后还有日产雷诺集团的支持。后者有乘用车智驾和智舱的量产业务作为基盘,以此为基础开拓第二曲线,主要打法是在部分城市聚焦,在局部形成优势兵力抢占地盘。产品层面,佑驾创新官宣的策略是引入车规级供应链,让产品耐久性更好。同时计划把自己乘用车智驾技术下放,形成一定的技术优势。
A股上市公司,在智舱和智驾控制器上业务稳定,利润远超创业公司,能自己造血,基盘更稳。前一段,德赛借着飞凡汽车解体,收购了其一部分智驾团队,补强了自己的智驾能力。下图为德赛西威的无人配送车。
Momenta。它在今年的发展势头非常凶猛,手握大量合资车企的订单,未来几年的现金流会比较好。再加上处于辅助驾驶头部位置,拥有无图、端到端等高阶智驾技术,理论上可以技术降维,推出技术更领先的无人配送车产品。
已经组建了团队要进军无人配送车市场。但是对它来说,规模更大的乘用车智驾市场战事未定,现在到底能投入多少资源到无人配送行业有待观察。第六路是现有的智慧物流公司。比如优必选旗下公司优奇,过去一直在工业领域做
AGV小车、无人叉车等产品,并且也在尝试把人形机器人弄到工厂里搬货。优奇在领克和比亚迪的工厂都有业务,优势就是就是有大客户资源,可以顺势给自己的客户拓展无人配送业务。根据《运联智库》的研究,国内用于城市配送的车辆保有量约1500
万辆(口径涵盖微面/轻客/轻卡/新能源物流车等,用途以快递、商超、生鲜等为主)。假设单车平均寿命是7
年,那么每年的更新需求就是214万台。接下来几年,无人配送车主要吃的就是这部分市场,整体盘子相比2000万台/年的乘用车市场,小了很多。
~2年,整体市场规模在小几万台的规模。未来5年内,可能增长到小几十万台的水平。再往后都预测不了,走着看吧。最后说一下我对终局的感觉。
生意,订单终究掌握在大快递公司手中,所以不管现在打的怎么激烈,后面手握大量订单的快递巨头,还是会在打完后进场收购,变成几个巨头或者行业的供应商,很难独立成长为新的巨头。今年的三个大额融资,顺丰公开投资了白犀牛,新石器和九识都表示投资方有物流巨头,但是两家都没说具体是谁。
正如昨天一汽投资入股卓驭科技那样,说的是和老的最大股东一起控股卓驭,但工商资料中,一汽就是最大股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