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皇家联合军种研究所最近一份报告直指,在中美潜在军事对抗中,胜败关键在于战场态势感知能力,而非传统导弹火力。这一点引发广泛讨论,尤其从中国国防现代化的进程来看,这种观点并非空穴来风。
报告作者分析,现代战场信息流动速度决定行动效率,谁能更快整合陆海空天数据,谁就占据先机。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布局,正逐步从跟跑到并跑,甚至局部领跑,这不只关乎技术,更是战略智慧的体现。
必一运动官网
报告强调,导弹虽具威慑,但脱离实时感知,就难以精准施效。回想历史,海湾战争中,美军通过卫星和预警机网络,提前锁定伊拉克装甲位置,火力覆盖效率远超对手。伊拉克导弹虽多,却因情报滞后,命中率低迷。
中国军队从这些案例中吸取经验,推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迭代升级。北斗三号已实现全球覆盖,定位精度达厘米级,这在南海巡航中,直接提升舰艇对敌方动向的捕捉能力。相比早期依赖GPS的阶段,如今中国系统自主可控,抗干扰性能更强,避免了外部信号中断的风险。
这种感知能力的本质,是构建多域传感器网络。英国专家指出,陆基雷达、海基声呐、空基无人机、天基遥感卫星的融合,形成闭环信息链。中国战略支援部队成立以来,正加速这一进程。
2024年,高分卫星系列分辨率突破亚米级,能实时监测台海水域舰艇轨迹。无人机如翼龙系列,搭载AI算法,自主路径规划时间从分钟缩短到秒级。这与导弹的单向打击不同,感知系统如战场大脑,动态调整战术,放大整体作战效能。
从中美对比看,美国依赖全球卫星网,但亚太部署距离遥远,信号延迟可达数百毫秒。中国本土链路响应更快,尤其在第一岛链内。报告模拟台海场景,中国感知网先敌发现美航母编队,引导反舰导弹轨迹修正,命中概率提升显著。
这反映出中国国防投入的成效,“十四五”规划中,传感器国产化率超95%,从进口依赖转向自主创新。导弹技术虽先进,但若感知盲区暴露,作用大打折扣,正如俄乌冲突中,俄导弹饱和攻击屡遭乌无人机干扰,暴露情报短板。
战场感知的内涵不止于技术硬件,更涉及数据处理与决策融合。英国报告分析,AI算法在这一链条中至关重要。中国已部署国产芯片集群,处理海量战场数据,融合时间缩短至实时级别。
相比2010年代的模拟计算,如今量子通信实验接入,抗电磁干扰率达99%。这让中国在复杂电磁环境中,维持信息优势。导弹的更新换代虽快,如鹰击-21高超音速型号,但其末端制导仍需感知支撑。感知进步,直接拉动导弹效能,从被动发射到智能纠偏。
导弹在现代战争中的定位,正从主角转向配角。报告举例,俄乌战场上,无人机群结合感知系统,针对后勤节点干扰,导弹仅辅助。乌方用Bayraktar TB2实时视频传输,锁定俄T-90热信号,打击间隔不足分钟。
中国借鉴此道,彩虹系列无人机出口验证算法,2025年翼龙三号首飞,合成孔径雷达穿云探测200公里,图像清晰度翻番。这让导弹不再孤立作战,而是嵌入感知闭环,长剑-100巡航导弹加装北斗模块,路径自适应,避开敌拦截网。
从战略层面,这种观点凸显信息主导的战争范式。中国国防白皮书强调,感知力即战斗力,投入超万亿元,推动从信息化到智能化转型。英国报告预测,台海冲突中,中国多域链路覆盖优势,将压缩美军决策窗口。
导弹虽具破坏,但感知如隐形盾牌,先发制人。相比美国Link-16数据链的成熟,中国平台更注重电磁兼容,2025年测试新型干扰设备,屏蔽千公里雷达,范围扩一倍。这不只技术跃升,更是体系重塑。
感知发展的三阶段路径,在中国体现清晰。第一阶段,基础构建:2000年代地面雷达网覆盖东海,探测300公里。第二阶段,多域整合:2015年战略支援部队统合天基空基,空警-500雷达扫描400公里。
第三阶段,智能赋能:2025年AI预测模块上线%。导弹迭代与之同步,东风-41机动部署,北斗引导厘米级精度。英国专家访谈中,感知生态从采集到分析全链,中国国家数据中心Petaflops级处理,生成3D态势图。
与历史对比,海湾战联军空中感知占80%,当下俄乌中占比超60%,无人机主导。中国从防御转向主动,2025年量子雷达原型探测隐形目标500公里,远超传统两倍。导弹作用受限,无感知浪费率高,有感知效率翻倍。这让中国在核心区巩固主动,维护和平统一。
2025年9月,中美高层通话强调合作,但美军售台未止。中国外交部重申底线,感知能力增强防御姿态,降低介入成本。周边国家审慎,如菲律宾南海态度软化。这反映中国实力稳步上升,感知不只军事工具,更是和平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