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踏着“猫步”在T台走秀、进入工厂协助造车,教育、医疗、城市管理等领域都有了机器人的帮助……今天,机器人已得到广泛应用,走进你我的生活。
伴随着技术日新月异,机器人产业加快提“智”向新。特别是今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对培育具身智能、发展智能机器人等作出一系列部署。政策端、市场端同频共振,新赛道日渐开阔,产业发展如火如荼。
有机构预测,“十五五”时期,我国机器人产业规模将增长至4000亿元左右。未来已来、机遇无限。
必一运动官网
碧波岛度假区负责人表示,智能机器人让旅游变得更有“智趣”,也帮助景区精细化管理,增添了文旅产业的“智”动力。
2025年3月25日,在墨现科技(东莞)有限公司,工作人员讲解机器人灵巧手上的电子皮肤。新华社记者刘勇贞摄
2025年4月19日,在北京亦庄举行的2025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暨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比赛上,天工队选手天工Ultra(左二)冲向终点。新华社记者李欣摄
2025年3月14日在2025中国医学装备展览会拍摄的手术机器人演示现场。新华社记者王全超摄
记者调研发现,从材料、零部件到电子系统、总装集成,国内机器人制造体系的日臻完备,有力支撑了产业的求新求变。
2025年3月26日,在深圳市优必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展厅,智能教育机器人“悟空”进行表演。新华社记者梁旭摄
2025年4月15日,在第137届广交会服务机器人专区,机械臂展示灵巧手功能。新华社记者邓华摄
2025年2月24日,在北京“机器人大世界”的应用场景示范区,银河通用机器人进行药店无人值守场景演示。新华社记者鞠焕宗摄
“我国已形成覆盖上下游各领域的机器人全产业链布局,自主化率、产品竞争力、重点行业渗透率得到进一步提升。”国投招商先进制造产业研究院资深研究员宋洪军说,虽然当前仍面临运动控制算法、高精度传感器等瓶颈,一些环节“卡脖子”尚未根本解决,但政策与市场的协同效应推动产业链向深布局。“机器人产业正经历从‘零件组装’到‘智慧共生’的质变。”
2024年6月26日,在深圳市优必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部,工作人员与熊猫机器人“优悠”握手。新华社记者毛思倩摄
2025年2月24日,在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园(亦庄),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研发的人形机器人“天工”在进行行走展示。新华社记者鞠焕宗摄
2025年3月3日,在深圳市养老护理院,一名老人与人形机器人“夏澜”互动。新华社记者梁旭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