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英伟达的Thor芯片在2025年8月宣布量产时,汽车圈的反应有些微妙。这款原计划2024年落地的“下一代自动驾驶神芯”不仅延期了近一年,实际交付的“Thor U”版本算力也从宣传时的2000 TOPS缩水到1600 TOPS。消息一出,部分车企的采购经理悄悄调整了订单比例:原本100%依赖英伟达的智驾方案开始给国产芯片留出口子。
此时的英伟达正站在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2025财年,它以1305亿美元营收创下纪录,但汽车业务仅贡献17亿美元,占比1.31%,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数据中心业务独大(88%营收),却面临AI芯片市场竞争加剧的隐忧;而曾经高枕无忧的车载芯片王座,正被蔚来神玑、小鹏图灵、芯擎星辰等国产芯片一点点撬动。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英伟达内部孵化Robotaxi项目”的消息突然传开。这不是简单的业务扩张,更像是一场关乎生存的战略突围。当卖芯片的利润空间被挤压,当车企开始自研替代方案,黄仁勋需要用一个新故事证明——英伟达不只是“芯片供应商”,而是能掌控自动驾驶全链路的生态主导者。
英伟达在车载芯片领域的统治力曾是行业共识。2024年,其Drive Orin-X以210万颗装机量拿下39.8%的市场份额,几乎所有想做高阶智驾的车企都绕不开“英伟达+Mobileye”的选择题。但这种“甜蜜”在2025年出现了裂痕,起点正是Thor芯片的“掉链子”。原计划2024年量产的Thor本应是英伟达巩固优势的“王炸”——2000 TOPS算力、支持L4级自动驾驶、兼容多传感器融合。车企们早早排队下单,甚至为了等Thor推迟了新车智驾方案。但现实是,量产时间一延再延,算力还打了八折。一位新势力车企智驾负责人私下坦言:“我们不是不信任英伟达,只是不能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延期的篮子里。”
全新小鹏G6于3月13日正式上市,共推出三种配置,售价从17.68万元起。上市后仅7分钟,大定订单就突破了5000台,再次证明了其受欢迎程度。在24年9月,许多人讨论“小鹏G6为什么突然爆火”
顶级人才是决定未来走向的关键力量。2025年夏天,硅谷的阳光依旧炙热,一场围绕华人AI人才的“争夺风暴”正在上演。与此同时,中国本土AI也在迅速崛起
宗庆后百亿遗产案已在司法层面展开。上周五,香港高等法院裁定宗馥莉不得动用建浩创投在香港汇丰银行账户内的任何资产,并须披露该账户的最新余额及完整账目。这笔资金最终归属需看内地诉讼结果,这场遗产争夺战的主战场被引向杭州
2025款鸿蒙智行问界M9正式发布。该车型搭载了华为乾崑智驾ADS 3.3系统,以“更智能的车位到车位”智驾功能为亮点,无需事先记忆车位,不受车位限制,全程无断点,并支持自主学习进化。老车主可通过OTA升级轻松解锁这一功能
新浪科技讯 3月21日上午消息,360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周鸿祎在微博转发试乘视频并发文称,现在高端智驾已经下放到十几万的车,这放在一两年前,还是根本就不敢想的事,我相信,全民智驾离我们已经不远了
奔驰以13.42亿元入股千里科技,拿下1.36亿股,成为其第五大股东。这家由旷视科技创始人印奇掌舵、华为前车BU总裁王军加码的老牌车企,正试图通过智能驾驶技术撬动新的增长
必一运动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