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机器人在展会上频繁亮相,以炫技、表演为主,制造了大量话题。但从实际应用来看,离规模化部署仍有不少距离。
2025年,随着硬件成熟、成本下降、大模型等关键技术落地,机器人开始进入更具体的场景。从工厂车间到康复中心,从安防巡检到零售终端,一些机器人产品已经具备初步交付能力,并在实际环境中运行。它们的角色也从演示样机,转向工具、助手,甚至具备一定的自主协作能力。
相比2024年,今年参展企业数量增加,展出产品更聚焦可用、可复制。制造、医疗、服务等行业成为落地重点,人形机器人继续是全场关注的核心,但展示重点已从“能走会动”转向“能干活、能上线”。展台现场不再只是单机演示,而是模拟真实业务流程、多机协同和系统集成,许多产品直接给出了价格、交付周期和维护方案。
如果说2024年我们看到的是机器人能做什么,那么2025年我们将真正开始讨论机器人能在哪里、以什么方式被用起来。
相比2024年强调产品能做什么,今年更多参展企业开始回答“能不能用起来”。展台设计也从单体演示转向多机器人协作、工具链展示与典型场景还原,重点在于产品是否具备部署能力、运行稳定性与系统集成度。
2024年,人形机器人以动态演示为主,多强调双足行走、挥手等基础动作。今年,优必选、银河通用、傅利叶、智元等企业带来的人形机器人,首次被置于接近真实的“工作场景”中演示搬运、拣选、协同操作,甚至完成流程任务。优必选展示的Walker S2在模拟产线环境中实现了上下料与搬运动作,银河通用则展示了零售店场景中机器人替代人工的完整闭环操作。许多机型标注了连续运行时长、负载指标和训练方式,产品形态开始从“样机”走向“SKU化”。
像节卡、埃夫特、遨博等原本主打协作机械臂的公司,今年集中展示了移动操作平台(机械臂+底盘)、快速换型模组、可复用任务包等更贴近柔性制造需求的产品线。
这类产品通常附带MES/WMS对接方案,强调上线部署周期与工具链开放程度,标志着传统工业机器人向“系统集成提供商”角色转型。
2024年仍充斥大量酒店送物、前台接待、展示引流类机器人,部分产品商业模型模糊。今年,大多数企业将产品集中于高频、稳定、可持续的场景,例如便利零售、商业接待与室内配送。北京“银河太空舱”项目即为代表,在海淀区运营的智慧零售终端中,机器人不仅承担商品分发,还支持与后端系统协同完成补货与结算,形成了具备持续商业闭环的微型商店模式。
星尘智能携Astribot S1推出三大沉浸式体验和展示区,据了解该机器人已于上半年落地养老院。
傅利叶在展区设置了康复工作站,多台机器人协同支持不同功能训练,由一名治疗师集中控制。该方案已在部分三甲医院投入使用,相比2024年“单机+示意图”的展示,今年明确展示了部署结构、数据回传机制与人机协同流程,更强调效率提升与床位产出比的改进目标。
。许多参展企业将原本只面向内部的开发平台、仿真训练系统、远程运维后台拿到台前展示,强调可复用任务脚本、在线训练、远程升级与部署管理能力。这些看不见的基础能力是机器人能否线年展示中较为缺失的一环。
必一运动sport网页版登录
机器人从展台上的会演走到真实场景的能用,并不是一夜之间的技术奇迹,而是多条技术路线、产业链环节和市场条件在过去几年稳步演进、逐渐对齐的结果。
在过去,机器人执行任务往往依赖规则编程,难以应对稍复杂一点的环境变量。而如今,多模态模型的加入,让机器人能够通过“看”和“听”理解人类的意图。
。虽然距离完全泛化还有差距,但从试验室到样机演示、再到部分试点运行的路径,已经初步打通。与此同时,
要知道几年前,一台功能相对完整的机器人价格可能高达百万元级,许多企业甚至不敢对外报价。而如今,在本届大会上,越来越多厂商主动标出了整机价格与配置细节,从百万元到几十万元不等,部分轻量平台甚至进入10万元以内。
这是整个产业链供给能力提升的结果。即国产零部件、轻量化模组、集成化设计的成熟,大幅提升了机器人产品的可制造性和交付能力。
如果说技术进步与成本控制为机器人准备好了身体,那么推动其真正动起来的,是场景端的明确牵引。
比如制造业中的工位搬运、物流分拣,康复医疗中的标准训练流程,园区安防的夜间巡检,以及服务零售中的商品递送。这些任务的共同特征是重复、节奏稳定、空间受控,恰好适合机器人切入并替代部分人力。
在大会现场,多家企业展出的人形或移动机器人,已不再是“秀肌肉”的样子,而是在执行这些看似平凡却真实存在的细节工作。它们是机器人真正走向使用价值的起点。
相比2024年,“场景+政策+企业联动”的落地机制在今年更加清晰。多地开始推动机器人在本地先试先用,不再只关注技术首发或产业布局,而是明确给出任务指标、运营周期和支持方式。
例如,有些园区为机器人提供试运行空间和数据接入接口,有些医院配合康复设备做实际床位排期,有些城市则开始测试“机器人+便利零售”或“机器人+智慧出行”的新模式。这意味着商业化验证的门槛正在降低,而增长的路径开始变得可预测。
。未来几年,行业的发展将主要沿着两个方向展开:一是场景渗透的深度与广度,二是商业模式与运营体系的成熟。在场景渗透方面,机器人将从单机作业迈向系统协同。
这其中,制造业和物流业可能会率先完成这一转变,在未来的工厂中,人形机器人与移动操作平台将与机械臂、自动输送线无缝协作,完成跨工位、跨区域的物料流转和柔性工段操作。物流园区的机器人车队则会实现自动调度,从分拣到装卸的全流程无人化。
在服务领域,零售、餐饮、安防等高频场景的机器人部署密度会持续提升,从孤立的试点点位扩展成有组织、有调度的运营网络。届时,城市中的机器人可能会像今天的快递柜一样,成为基础设施的一部分。
即客户按月或按年支付费用,获得设备、维护、升级、保险等完整服务包,厂商则通过远程运维平台监控设备状态、推送任务更新、优化性能。
这种模式不仅降低了客户的初始投入,也让厂商能够在长期服务中持续积累运行数据,形成技术与业务的双向循环。随着运营数据的积累,机器人运营商有可能像今天的云计算服务商一样,形成规模经济与技术护城河。
首先是可靠性问题。许多机器人在展会和试点环境中表现优异,但在长期运行的真实场景下,仍会受到光照、灰尘、温差等环境因素影响,出现感知偏差或动作不稳定。灵巧手、力控模组等关键技术在面对柔性物体、复杂表面的精细操作时,稳定性仍有待提高。
能源效率也是限制因素,尤其是在大型移动平台和人形机器人中,算力需求与续航之间的平衡仍未完全解决。
其次是系统集成成本。尽管硬件价格下降,但将机器人无缝接入现有的WMS、MES、安防平台等信息化系统,仍需要高额的定制化投入,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部署速度和规模复制的能力。许多企业在引入机器人时,发现上线周期比预期长一倍以上,这让部分项目在试点后停滞。